第二十八节 借错了刀(1)
虽然周琅同意了科林的军事行动,但是哈拉尔和谢清高的船还是起航了。 但他们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谢清高将去马尼拉,西班牙人统治下的菲律宾首都。哈拉尔将前往澳门,接着赶往广州。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动作,明明这边已经跟台湾当地的官府开战了,那边还敢跑到广州去自投罗网。原因是周琅看不起满清的行政效率,他觉得有八成此时的广州甚至还不知道台湾发生了什么事情。 根据满清官府的流程,加入凤山县没有耽误任何时间,在得知左营被占领后,立刻就向上级汇报,他们的上级也同时向上级汇报。那么消息从凤山县传到台湾府,然后从台湾府传到福建省,在到闽浙总督处,最后上报给乾隆的六部机构,没有半年时间,基本上消息都传不上去。满清的地方官如果死在任上,他的继任者普遍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到任,就是因为这个流程需要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这还是人人都盯着的官缺这种好事,现在是城池被占这种坏消息,恐怕传递的速度更慢。要是那一个环节不愿意影响政绩,而是压下来勒令下面先解决问题,然后再向上面报喜的话,恐怕消息传递上去就不知道多久了。 等到满清朝廷知道了情况,然后再向广東发邸报通报,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而周琅他们占领左营到现在,也不过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消息有没有传出台湾都很难说,广州知道的概率很小。 即便广州知道了,他们又凭什么知道是哈拉尔船上的人占领了左营,除非广州官府全面打击,宁杀错勿放过,将整个前往广州贸易的洋人都抓起来。 但依然是有风险的,满清政府的行政效率很慢,可西方人的行政效率并不慢,周琅已经从台湾派船去过一次澳门了,他不敢保证消息是不是一直保密,如果荷兰人、葡萄牙人这些英国商人的竞争对手知道了,他们向广州官府通报的话,广州地方官立功心切,将哈拉尔和船员都扣押然后上交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周琅才派了哈拉尔,而不是让谢清高去,原因就是哈拉尔死就死了,他不可惜。 谢清高却马尼拉也是有风险的,哪里的统治者是西班牙人。不过谢清高带着整套的加尔各答英国东印度公司政府开具的文件,加上船上的水手和船员大多都是白人,西班牙又跟英国没有开战,因此西班牙人对谢清高动手的几率是很小的。即便没有这些文件,作为商人,去马尼拉贸易,西班牙人也一般是欢迎的。要知道这个时代,马尼拉贸易的主力,依然还是华商。 哈拉尔跟谢清高担负的风险不一样,他们的目的也不一样。哈拉尔去澳门和广州,目的是为了采购中国商品,最主要的就是茶叶,然后运回印度出售,完成中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次贸易。完成这次贸易之后,就可以向股东证明中国跟印度之间的贸易是可行的,增加股东的信心,接着周琅打算让他们追加投资。 周琅从没想过依靠利润慢慢扩张,否则他就不需要按照西方商业模式组建这个公司了,直接建一个商铺就行了。之所以要建立一个股份制商业公司,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西方已经形成的资本市场和商业文化。他要借助资本市场可以数以百倍膨胀的资本力量,迅速扩大公司的实力。 周琅认为这个计划可行性很高,因为他还将左营作为了重要的热点宣传,告诉在印度的股东们,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了一处位于中国东南,靠近茶叶产地的商业基地,这会给股东带来巨大的想象力的。 重新筹集的资金,将用来继续购买船只,雇佣水手,增强公司的海上力量。保守计划,公司将在印度打造三艘新的武装商船,将公司的船队扩大一倍。如果情况理想,投资者踊跃的话,周琅将会把舰队规模直接扩大到八艘,也就是打造六艘新船。 相比之下,谢清高去马尼拉的任务,就轻松多了。他就是去采购物资的,是去花钱的,花钱永远比筹钱容易。他会在马尼拉大量采购粮食,有条件的话,尽量向西班牙人购买一批火药和铅。 也就是说,哈拉尔的任务是回印度向股东证明公司的商业模式,而谢清高则留在东方继续支持公司在左营的军事占领。 所以两艘船的出航,并不影响科林的军事行动。 就在他们出发的同时,科林的军事行动也展开了。 他拥有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他所控制的六十个雇佣兵和招募来的三百当地华人士兵,以及周琅手下的六十三名从南洋招募的士兵。 周琅也随同前往,战斗打响之后,周琅将会跟自己那只南洋连队待在一起。在之前,周琅则跟科林站在一起。 科林十分兴奋,他的行动计划并没有向周琅隐瞒,反而一直在炫耀着。 现在他手里拥有四百人的武装力量,没人都配备了正规的燧发枪,还从船上卸下了二十门大炮,他认为这股力量足以横扫周围的清军,而他的打算也是将四周的清军全部击败。 而作为敌人的清军兵力,科林这些天早就已经摸清楚了,他的侦察兵甚至画出了比满清官方地图更精密的军用地图,标注出了每一处清军军营位置,兵力部署情况等。 清军的兵力跟之前估计的差不多,在一千人以内,北方的半屏山中部署了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人,东边莲池潭东岸部署了四百五到六百人,南方的打鼓山方向则有一百五十人到一百八十人,总兵力绝不超过一千人,这跟之前通过俘虏了解的清军兵力情况一致,因此可以确信为准确的情报。 科林十分兴奋的告诉周琅,说清军如此部署简直就是白痴,将兵力分散在他的外围,让他可以从容的利用内线优势,迅速调动軍队各个击破,他自豪的向周琅介绍了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中如何利用内线优势,采取强行军的方式将强大的法国、奥地利、俄国軍队逐个击破的案例。 周琅倒是想起了满清的老祖宗努尔哈赤当年采用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显然也是利用内线,集中兵力逐个击破。但要说清军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那也说不上,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在不敢进攻左营的情况下,除了包围,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不过周琅并没有科林那么乐观,甚至他认为科林失败的概率高达八成,原因很简单,科林率领的四百人中,大多数都是不可靠的当地士兵,还没有完成训练,这样的士兵,怎么可能能够打仗,上了战场恐怕拖后腿的机会更大一些。科林能够利用的,无非是他手下的六十个雇佣兵,这就意味着他是在用六十人对抗六百人,而且还是主动攻击。 正是因为预料科林失败的几率更大,所以周琅才答应支持科林,真实目的极其险恶,是打算借清军的刀,除掉科林这个威胁。 既然认为科林必败,那为什么周琅还要跟着来呢,一来是不让对方起疑,二来周琅也是以防万一,如果科林的进攻顺利的话,周琅不介意给他制造点麻烦,这时候战场上这只目前只服从于周琅的南洋连队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率先逃跑,比如散步失败谣言,动摇整个军心。 但如果科林战败后,周琅怎么办? 他当然是跑了,后路都想好了,手下六十多个南洋雇佣兵,将会保护他逃向港口。谢清高和哈拉尔的船都跑了,可是从渔村里强租的那艘走私船还在,周琅让谢清高留下了十个水手,足够驾驶这条船将周琅他们安全带走了。 可以说周琅把一切都计划到了,可他万万没想到清军腐敗的程度,竟然杀不死科林! 他借错了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