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7章 音韵书籍的重要性
贾昌朝知道赵祯如今在朝堂上是一言九鼎,也知道寇季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有多重。 所以他在听到了寇季的话以后,郑重对寇季道:“寇龙图真的要修订音韵书籍?” 寇季盯着贾昌朝道:“我若是不想修订音韵书籍,找你做什么?” 寇季一席话,打碎了贾昌朝所有的疑虑和担忧。 贾昌朝起身,对寇季深深一礼,“但凭寇龙图差遣。” 寇季哈哈一笑,道:“好,官家将瑞圣园中的一部分园林借给了我等著书,修订史册的人,分别占了鹿菀和兰菀,还剩下牡丹菀空着。 你稍后带着人在牡丹菀内著书即可。 一应的人手和钱财,随后我会派人送过去。” 贾昌朝拱手应允道:“喏……” 寇季做事不喜欢拖泥带水,贾昌朝也是如此。 商定好了此事以后,贾昌朝离开了寇府,回太学内整理自己的一系列音韵书籍。 寇季则乘车进了宫,去找赵祯要人。 翻译大食文的书籍,一群新科进士,加上几个精通大食文的官员足以。 但是著音韵书籍,则需要精通音韵的人。 大宋官员,几乎对音韵都有所了解,精通音韵的人也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与到著书当中。 寇季还是希望能从赵祯手里调派一些专业性的学术型人才,而不是那种力图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完整、统一的音韵书籍,在贾昌朝等一系列精研音韵的人眼里,还只是一个雏形,可是在寇季眼里,却是一个成品。 所以著做音韵书籍,对贾昌朝等人而言,需要时间、需要精力去潜心研究,中间还存在着许多障碍。 但是在寇季眼里,毫无障碍可言。 寇季作为一个后世人,他最初接收到的教育,就是从音韵开始的。 他脑海里有完整的音韵。 他可以时不时的将自己知道的一些音韵知识分享给贾昌朝等人。 贾昌朝等人一定能很快编著出一套完整的音韵书籍。 有寇季帮忙,贾昌朝等人编著音韵书籍,完全就是在捡功劳。 除了贾昌朝以外,功劳要分润给谁,自然是寇季说了算。 寇季入宫的时候,赵祯正在御花园里纳凉。 王曾在一旁向赵祯汇报着春税征收的准备工作。 寇季到了以后,王曾停下了汇报。 寇季将赵祯一礼,“臣寇季见过官家……” 赵祯笑着道:“四哥不必多礼。” 寇季又对王曾拱了拱手。 王曾拱手还礼。 一套礼仪走完以后。 赵祯盯着寇季笑问道:“四哥入宫,可是因为修订史册的事情遇到了什么麻烦?” 寇季笑道:“钱粮、人手,官家都给的十分充足,修订史册的事情,暂时没有任何麻烦。臣此番进宫,是另有要事跟官家商量。” 赵祯一听这话,来了兴致,“什么事情,值得四哥亲自入宫一趟?王爱卿也在,你说出来,朕和王爱卿仔细参详一二。” 王曾赶忙躬身道:“臣不敢,一切由官家做主就是。” 寇季有些意外的瞥了王曾一眼,心中暗暗感叹,赵祯如今是真厉害了,已经将内廷的宰相逼到了说恭维话的地步。 寇季心中感叹了几句,对赵祯笑道:“臣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所以想将它编著出书,想请官家借调一些人手。” 此话一出,赵祯和王曾皆看向了寇季。 赵祯狐疑道:“什么有趣的东西?” 寇季笑道:“音韵!” 赵祯和王曾对视了一眼,二人脸上皆生出了一丝疑虑。 音韵,他二人都不陌生,也系统的学习过一二,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 寇季突然提到音韵,是打算用音韵做什么? 二人心中有疑虑,但是并没有开口发问,只是狐疑的盯着寇季,静等寇季的下文。 寇季在二人的注视下,笑道:“我大宋虽然有官话,但是各地仍旧说的是乡音。乡音和官话中间存在着许多矛盾。 所以总是会出现许多冲突。 为此,没少发生麻烦事。 臣此前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臣就在想,有没有可能以音韵标注文字,编著成书,将其输送入蒙学中。 久而久之,各地百姓除了说乡音以外,必然会学会官话。 届时,官场上许多因为乡音和官话产生的冲突,将不复存在。 为此,臣请教了太学祭酒贾昌朝。 贾昌朝对音韵颇有研究,所以在臣提出此建议以后,他告诉臣。 朝廷编著音韵书籍,不仅能正官音,也能大兴教化。 贾昌朝称,蒙童们在初学文的时候,因为各地蒙师乡音之故,总会学错许多字的读音。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很难改正。 一旦有了音韵书籍面世,此类的错误就能避免。 此外,蒙童们初学文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会读不会写、会写不会读的场面,从而导致了教化难行。 若是又音韵书籍,就能避免此类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音韵书籍一旦面世,朝廷推行教化也会容易许多。 蒙童们只要学会了音韵,在没有先生教导的情况下,也能凭借着音韵书籍,学会更多的文字,看懂更多的书籍。 朝廷若是在各地设立蒙学,只教授简单的文字和音韵,相信我大宋的识字的人,会快速的多起来。” 寇季一番话说完,赵祯和王曾二人脸色彻底变了。 若是编撰出的音韵书籍,真的有寇季说的这般好,那对大宋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形容也不为过。 历朝历代一直在推行教化,可读书人识字的人,一直只有一小撮。 教化难以推行,主要就是读书的成本高、要求高。 乡间那些私塾的先生,在教导幼童的时候,不仅会收取贫寒百姓难以承受的束脩,有时候还看幼童的资质,太笨的人家不教。 再加上学习期间笔墨纸砚的支出,许多贫寒百姓家,根本就承担不起。 但,一旦寇季所说的音韵书籍问世,幼童们在跟着先生学习的同时,也能自学一部分。 这将会大大的减少幼童们学习所需要的支出。 此外,朝廷若是能出钱将蒙学推行到大宋全境,那幼童们蒙学的成本还会再降。 到时候学习的人自然就多了,识字的人也就多了。 大兴教化,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寇季说的很少,但以赵祯和王曾二人的眼界、身份、地位,他们能想到的更多。 王曾盯着寇季郑重的问道:“你如何确保朝廷将蒙学设立到全大宋?” 寇季坦言道:“一字交子铺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没有帮朝廷出过什么大力。朝廷推行蒙学,就是它出力的时候。 我大宋教化难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钱财的问题。 只要付出足够的钱财,我们可以让大宋每一个人读上书。 蒙学不取分文,也不是什么难事。” 赵祯和王曾听到寇季这话,脸色彻底变了。 赵祯缓缓起身,盯着寇季沉声道:“四哥,天下的幼童,足有千万。千万幼童蒙学,所要耗费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一字交子铺固然有钱,但那些钱都是别人存进来的,并非是朝廷的钱财。 朝廷纵然用了,回头也得从国库支出钱财,弥补到其中。 不然,蒙学还没有推行出去,一字交子铺就先完了。 朕并非吝啬,朕也想让大宋所有人都读书识字。 可我大宋现在没有足够的钱财。” 寇季盯着赵祯道:“没有就去抢!我们大宋多的是兵马,四邻也多的是钱财。用四邻的钱财,供养我大宋的幼童读书足以。 我大宋读书识字的人越多,兴教化的成本就越来越低。 总有一日,我大宋不用四处去劫掠,也能让我大宋的幼童们读得起书。” “抢?!”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 王曾在一旁皱眉道:“打仗会死很多人……” 寇季平静的盯着王曾道:“我身为枢密使,自然知道打仗会死很多人。但我大宋现在要大兴教化,又没有足够的钱财,除了抢,还有什么办法? 用我大宋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换取十代、百代人读书识字的资格,难道不划算吗? 劫掠只是暂时的,但兴教化,却是百年大计。 而且真去劫掠,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以我大宋现在的兵锋,天下鲜有人是我们的对手。” 见赵祯和王曾二人沉默不语,寇季就继续说道:“我们抢来的钱财,不仅能供养我大宋的幼童读书。那些参与到战争中的将士,也会因此获取大量的钱财。 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愿意去当兵卒。 所以当兵卒的,大多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弟。 贫寒人家也能因此富起来。 河西、兴庆府等地,就是最好的例子。 军中那些贫寒人家的子弟,在中原腹地活不下去,就只能去当兵卒,讨一口饭吃。 他们在河西、兴庆府等地,分得了百亩、千亩的良田,举家都脱离了贫寒。” 赵祯听到此处,不再犹豫,“那就去抢,只要不是祸害我大宋百姓,祸害谁,朕都不在意。” 王曾急忙劝解道:“官家,此事还得三思而后行,且不可莽撞的下决断。派遣兵马出去打仗倒是容易,可是兵马外出打仗,需要的粮饷和辎重,却是一大笔开支。” 赵祯看向了寇季,他相信寇季提出了此事,一定会给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寇季淡然道:“派遣出去的兵马是出去当强盗的,是为他们自己抢钱、抢粮的,要辎重和粮饷做什么,他们打赢了吃肉,打输了就吃糠咽菜。朝廷所需要付出的不过是一些军备而已。 眼下火器已经逐渐的进入到军中。 军中换下的那些刀枪剑戟,随后会毫无用处。 与其堆在库房里等发霉,不如发给将士们拿出去用。” 寇季不仅要四邻的钱财,还要借着四邻将大宋的兵马变成吃肉喝血的虎狼之辈。 王曾的眉头皱成了一团,思量了许久以后,道:“能不能用别人?” 寇季略微一愣。 王曾叹了一口气道:“让别人拿命去抢钱,总比我们自己人拿命去抢钱要来的实在。” 寇季还以为王曾不会赞同此事,却没想到王曾居然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寇季异样的盯着王曾。 王曾撇撇嘴道:“你别这么看着老夫,老夫又不是腐儒。老夫眼里只有大宋的百姓,因为老夫吃穿用度,皆是大宋百姓所出。 别人又没有供养老夫,老夫管他们死活。” 寇季听到这话,咧嘴笑了,赵祯也是如此。 大宋通过三场大战,奠定了如今四海霸主的局面。 赵祯心里清楚,强国之路,离不开战争。 以前那种只想着议和,不想着打仗的朝风,是不可能让大宋变强的。 唯有用拳头,才能打出一个真真正正的强国。 王曾对战争的态度,正是赵祯想要的。 寇季听到了王曾的话,笑着道:“最开始的时候,自然得用别人。但随着战争不断的变化,我们的人不可避免的也要参与到其中。 我只是将以后的事情提前说出来而已。” 王曾听到这话,瞪起了眼,喝道:“以后的事情,你现在拿出来说有什么用?现在是别人出去帮我大宋拼命,他们就算拼出了狗脑子,老夫也不在意。” 赵祯、寇季闻言,哈哈大笑。 王曾对寇季哼哼道:“书你著,推行教化的事情,必须交给老夫。总不能所有的功劳都被你小子一个人占了。” 寇季笑着瞥了赵祯一眼。 赵祯会意,笑道:“那么推行教化的事情,就交给王爱卿了。” 王曾对赵祯一礼,道:“臣遵旨。” 顿了顿,王曾问道:“什么时候开始?” 赵祯思量了一下,看向了寇季道:“音韵书籍,需要多久才能编著出来?” 寇季笑道:“十月左右……” 王曾一脸愕然,“不过半载,你这么有自信。” 寇季笑道:“王相等着看就是了。” 赵祯点头道:“既然十月左右就能成书,那王爱卿现在就开始准备推行蒙学的事宜吧。等到成书的时候,各地蒙学也就可以跟着建立起来了。 一应花费,暂时有国库所出。 国库若是不够,可以奏请朕,朕会调派内库和一字交子铺的钱财做支持。” 王曾缓缓点头。 寇季在一旁笑道:“官家,臣要的人……” 赵祯正色道:“朕回头就会将太学和国子监的音韵博士们派遣过去。若是还不够用,朕就昭告天下,请所有精通音韵的人入京。” 寇季道:“那臣就静等官家佳音了。” 一应事务谈妥以后,寇季就离开了皇宫。 此后一段日子,寇季都在为编著音韵书籍和翻译大食书籍的事情忙碌。 对外战争的事情,走的是枢密院,所以满朝文武并不知晓。 王曾也没有出去乱说。 所以安南军进入交趾的事情,也没有几个人知道。 权知开封府陈尧咨被调离汴京城的时候,倒是引起了一些动荡,但动荡不大,满朝文武关注了几日,也就不再关注此事。 跟陈尧咨一起离开汴京城的,还有从巴格达来的那一批人。 赵祯已经答应了准许他们的军队通过大宋赶往交趾,他们的心思早已飞到了交趾,自然没心思再在汴京城待下去。 寇季苦学了一日的大食文,刚刚走出书房伸长了一个懒腰,寇忠就晃晃悠悠的出现在了寇季面前。 寇季略微愣了一下,问道:“忠伯,你有事?” 寇忠缓缓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 寇季会意,引领着寇忠进了书房,坐定以后,寇忠沉声道:“少爷,西边那边来信了。那些蛮子的消息打听清楚了。 那些蛮子一共有五万人。 其中两千多人没有舌头。 还有两万多装备齐全的兵马,剩下的大多都是奴隶。” 寇季听到这话,若有所思。 寇忠口中的蛮子,就是巴格达过来的那些大食人。 寇季早就猜到了大食人的数量不少,没想到足足有五万人。 其中居然有两千马木留客。 通过他们的数量,寇季大概可以判断出,那个叫格格巫的少年人带来的,应该是哈里发手下的一部分精锐。 毕竟,哈里发已经沦为了傀儡,手里能调动的兵马不多,能调动的马木留客就更少。 他能派遣两千马木留客跟随着少年人一起到大宋,就说明他对少年人此行的期许很大。 不过,寇季并不在意此时。 他已经决定了将少年人还有他手下的人丢到交趾。 他们能不能从交趾那个泥潭里挣脱出来,那就得看他的心思。 毕竟,交趾随后可不止有他们和交趾李朝的兵马,还有大宋的安南军,以及趁机打秋风的曹利用。 寇季思量了一会儿,对寇忠道:“蛮子有五万人,只调遣了三千入交趾,剩下的四万七千人屯驻在西域边陲,他们不动还好,动起来是个麻烦。 你派人告诉张元一声,让他密切的盯着那些蛮子。 一旦那些蛮子有异动,立刻告知给我。” 寇忠缓缓点了点头。 寇季又道:“你再派人去找一趟曹利用,让他通过海商,跟交趾李朝的人接触一下。随后交趾的人一旦和那些蛮子开战,需要精良兵甲的话,我大宋可以提供一些,但他们必须给我们足够的好处。” 寇忠再次点头。 寇季不再多言,寇忠退出了书房。 寇季在寇忠走了以后,略微沉吟了一下,“回头应该给陈尧咨去一封信,让他告诉安南军,让他们动用他们的关系,从山林里再引一些人出来。 他们三方大战,曹利用和陈尧咨在一旁盯着,战争肯定会一直打下去。 我大宋的军备,不愁卖。 必要的时候可以涨涨价,将他们搜刮个干干净净。” 心黑的寇季,在交趾的战事还没有彻底打响以前,就已经开始算计安南军、交趾李朝、大食人的钱袋子了。 有陈尧咨和曹利用率领着兵马在一边盯着,他们注定要被寇季压榨,根本不可能反抗。 交趾的战事,悄无声息的打响,在大宋没有一点儿波澜。 如今大宋百姓们的目光,都停留在朝廷修书上面。 时间进入到了四月份的时候。 赵祯下旨,召集天下懂音韵的大儒们入京,直言要编著一本福泽百代的书籍。 大宋各地的大儒们,经不住诱惑,一个个纷纷赶到了汴京城。 他们在贾昌朝口中了解到了音韵书籍成形以后的作用以后,毫不犹豫的投入到了音韵书籍的编著当中。 诚如寇季所言,编著音韵书籍,绝对是一个福泽百代的事情。 一帮子大儒们根本经不起这种名留百代的诱惑。 一个个不遗余力的帮着朝廷编撰音韵书籍。 有呼朋唤友的,有贡献出自己藏的一些音韵书籍的。 每个人都想尽办法为编撰音韵书籍出一份力,只为在音韵书籍成书的时候,在上面留下一个名字。 编撰音韵书籍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寇季出多少力。 他只是偶尔过去,将自己知道的一些音韵知识,传播给贾昌朝等人。 然后帮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麻烦。 贾昌朝等人,在寇季的帮助下,那是进步神速。 瑞圣园内的牡丹园,俨然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研究场所。 那些返回了汴京城的新科进士,看到了瑞圣园内的盛况以后,一个个直发愣。 “别看了,他们有他们的差事,你们有你们的差事。” 寇季站在瑞圣园门口招呼了一声,正盯着牡丹园方向发愣的新科进士们在缓缓回神。 寇季领着他们进了兰园。 里面早有几个懂大食文的官员在等候。 寇季领着新科进士进入到了兰园殿堂内以后,让人封上了门。 新科进士们一脸懵。 寇季盯着他们郑重的道:“此前我一直没有向你们透露我们具体要做什么。如今诸位已经返京,那我也应该将实情告诉诸位。 在告诉你们实情之前,有一件事我必须叮嘱你们。 那就是你们无论在这里做什么,对外都必须宣称,你们是在修订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