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3章 劝谏
“陛下,午门外正在廷仗大臣,您可知道?” 隆庆帝神色就是一愣道:“廷仗大臣?什么时候的事儿?” 罗信便将事情说了一遍,隆庆帝的脸上神色就阴晴不定。他此时已经想起来了,一定是自己在房间里一边摔东西,一边骂,打死那些奸臣,冯宝他们就出去打了。 别说,此时的隆庆帝心中还有些感动,感觉还是冯宝这些人对自己亲近。看到隆庆帝脸上的神色,罗信便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心中便叹息了一声,这朱载垕也就是当了皇帝,如果在寻常百姓家,早就被欺负得像狗一样,或者是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而这个时候,隆庆帝脸色有是一变,他想起来这件事会让高拱那些众臣怎么想自己? 当即语气有些生硬道:“不器,他们也太欺负朕了,朕只是想要五军营掌握在朕的手中。” “五军营本就是天子亲军。” “可是……他们会听朕的吗?” “您是皇帝,他们不听您的听谁的?” “听内阁的吧?”隆庆帝赌气道。 罗信默默地取出了几张纸,递给了隆庆帝。隆庆帝迷惑地接过来,低头看了起来,看完之后,还是有些迷惑地望着罗信道: “不器,你给朕看这些做什么?” “陛下知道这是什么吧?” “这应该是內帑得到的银钱吧?” “不错!”罗信点头道:“这些银钱都是市舶司,互市,还有这些日子,内宫向工部和户部索要的银钱,加起来,总共达到了一百二十八万两。陛下,你还相信臣吗?” “当然相信。”隆庆帝毫不迟疑地说道:“如果朕不相信罗师,还能够相信谁?” “好,请陛下立刻封锁了內帑库房。不器帮陛下查查账。” 隆庆帝有些不确定地问道:“你是说有人贪墨?” “臣敢断言。”罗信认真地说道:“这一百二十八万两,陛下用不上一个零头。” 隆庆帝神色一变:“你是说剩下的都被贪墨了?” “查查不就知道了?” “好!” 隆庆帝当即准了,而且心中有隐隐的怒气,这都是他的银子啊,竟然被贪墨了? 罗信当即调动锦衣卫和户部的账房。刘守有和徐时行早就准备了好。没有让冯宝来得及,立刻便封锁了內帑库房。 大殿内。 几张桌子并到了一起,十个账房坐成两排,每个人身前一个账本和一把算盘,噼里啪啦地在计算着。 隆庆帝已经有些昏昏欲睡,两个时辰之后,算盘声音渐渐停了下来,大殿内变得寂静,让隆庆帝一下子清醒了过来。 一个账房站了起来,将十个账房汇总的几页纸递给了罗信,罗信看了看,递给了正眼巴巴地望着这边的隆庆帝。 隆庆帝急忙接过了纸张,罗信挥挥手,十个账房都退了下去,还有一些小太监也都退了下去,冯宝求救地望向了罗信,罗信叹息了一声道: “冯公公,去将大殿门关上吧。” 冯宝感激地看了罗信一眼,然后将大门关上,两条腿哆嗦地站在门口。而此时隆庆帝的胸膛已经气得剧烈的起伏。 这几个月內帑总共收了一百二十八万六千两白银,原来有三十六万七千两,加起来就是一百六十五万三千两。如今库存十八万一千六百两,其余的都已经花了。 但是,从內帑花出去的钱是有账的,十个账房都是眼睛狠毒的,将价格不合适的,还有怀疑的部分都罗列出来了。按照这些怀疑,估算出来的账目,隆庆帝这三个月也就是花费了十八万两白银左右,一百万两银子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陛下!”罗信开口了:“这些东西很容易查的。” “哗啦……”隆庆帝将那几张纸扔向了冯宝,纸张在空中飞舞,隆庆帝怒声道:“你给朕一个解释。” “噗通……” 冯宝跪在了地上,颤抖地爬了过去,将几张纸捡了起来,匆匆看了一遍,脸色变得极度苍白,他知道罗信说的对,这些很容易查的,只要逐项去查,一查一个准。 “陛下,这只是一些贪墨的小事。”说到这里,对冯宝摆摆手道:“冯公公,你先下去吧。” “万岁爷……” “下去!”隆庆帝怒吼。 “万岁爷呀,奴才错了……”冯宝痛哭起来。 罗信望向隆庆帝,见到隆庆帝脸上现出一丝不忍,便知道冯宝这一关是躲过去了,毕竟冯宝是陪着隆庆帝从最苦难的生活过来的,而隆庆帝本性宽厚,如果自己硬要处理了冯宝,恐怕和隆庆帝就生出了嫌隙,心中电转,便开口道: “陛下,就让冯公公留下吧。” 冯伴伴愕然地抬头望向了罗信,见到罗信眼中露出了温和,他眼中便露出了感激之色。隆庆帝怒声道: “给我一个解释,这些都是不是真的?” “是……是真的。” 腾腾腾…… 隆庆帝走到了冯宝的跟前,抬起脚踹在他的脸上,将冯宝踹翻在地。 “狗奴才,你想死吗?” “陛下,您先坐下,别气坏了身子。” “砰!” 隆庆帝又踹了一脚冯宝,这才气喘吁吁地坐下,有些惭愧地不敢看罗信。 “陛下!” “罗师!” “陛下,臣知道您对理政有些……而且对朝廷的文臣有些……” 虽然罗信每次说到关键,都停了下来,给隆庆帝留了面子,但是隆庆帝再傻也知道后面罗信的意思,不由脸色一红,这不就是在说他懒政和对文臣厌恶吗? “但是,您太过偏袒纵容太监,丝毫不重视大臣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您得到了消息,都是从身边的太监口中得到,偏听偏信之下,难免会造成对身边的太监更加的纵容,如此使他们无限滋长了骄狂的情绪,他们会傲视百官,欺压百姓,甚至会违背祖训,公然插手六部。而因为陛下的偏袒和纵容,六部堂堂九卿都抵挡不过一个小小的太监。 长此以往,百官很可能不会再坚持自己的本心,而选择归顺太监。便如同当初的王振,汪直,刘瑾那个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