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兄弟促膝谈
裴敬下了马,从马鞍上解下了一只皮囊,来到杜甫面前,交在他的手中。杜甫将皮囊掂在手中,沉甸甸的。 “使君特命下走奉上百金,杜郎中好安顿家小,无后顾之忧。” 其实接过皮囊之时,杜甫就已经猜出了其中之物。裴敬的话不过是证实了他的猜测而已。 临行赠百金,对杜甫而言,直如雪中送炭。他正在为安顿家人而发愁,秦晋就解了这绕不过的难题。 杜甫不是个爱财的人,百金也绝不是个小数,但这皮囊中所装载的心意,让他动容不已。 “多谢使君挂念,杜甫愧领了!” 他更不是个虚伪的人,也不会明明很需要这笔钱来照顾家用,却严辞推拒。 裴敬对这位吏部郎中的感官不错,便呵呵笑道:“此一去前路未卜,杜郎中肯以身犯险,裴某敬服的很那。” 冯翊郡的情况在神武军内部早就传开了,都知道这一去,面临的叛军压力不比潼关要差,杜甫敢于随秦晋赴险地,光是这份胆色就令人刮目相看。此前穷酸迂腐的形象,亦随之被剥了个干净。 说着,裴敬又靠近了杜甫,朗声道:“下走口渴的紧,向杜郎中讨杯水喝……” 杜甫这才恍然大悟,一拍脑门,躬身将裴敬向院中让。 裴敬进入会客正厅之后,杜甫命杨氏烧水奉茶。 “杜郎中认为,当下长安局势如何?” 刚刚落座,裴敬就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句话。这让杜甫愣怔了一阵,然后才斟酌着答道:“就实而言,长安就像一潭烂泥,又像一艘朽烂的大船,积重难返啊……”随之,他又摇摇头,表示自己的叹息之意。 “英雄所见略同,裴敬也早在这乌烟瘴气的长安待够了,出了长安直如鱼入大海啊!” 杜甫却仍旧摇头。 “出了长安也未见得就能痛快行事。” 裴敬对杜甫的说法显然是赞同的,点了点头,又一掌重重的拍了一下大腿。 “谁说不是!地方上的官吏比朝廷的官吏也没甚区别,到时候还免不了掣肘!” “非也,非也!以使君的魄力手腕,地方上没人敢强拧着来。何况使君也不会给那些人机会。杜某担心的是粮食!” 关中向来缺粮,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天子经常会带领长安权贵百官到洛阳就食。今年眼看着滴雨未下,收成比往年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而打仗打的又是钱粮,神武军到了冯翊的蒲津,时日久了,不知又会冒出什么意想不到的问题。 但是,没等杜甫深入进行这个话题,裴敬又话锋一转,绕了开去。 “不知杜郎中打算如何安置家小?” 杜甫沉吟了一下说道:“冯翊恐遭刀兵,杜某打算就将内子与儿女留在长安,一来可使他们免受颠沛之苦,而来在长安毕竟还有些故旧,照应起来也甚是方便。” 裴敬又点了点头,就不再说话,他端起刚刚煮好的茶汤,猛喝了两口,然后赞叹道:“好茶汤,暑渴尽解,这就告辞了!” 杜甫赶忙起身相送,送走了裴敬之后,杨氏来到他的身后,面露不解的问道:“这裴校尉明显不是为了讨水喝而人内,可落座了又尽捡些闲话,真是奇怪。” 对于妻子的疑惑,杜甫也有些摸不到头脑,但总觉得对方的主要目的就是来赠金的,至于根据是什么,一时间也捋不到头绪。 杜甫指了指案上的皮囊。 “这是秦使君刚刚送来的百金,你收好了,为夫到冯翊之后,足够家中使用一年了!” 杨氏的声音有些颤抖。 “难道夫君真的不打算带着妾身母子到冯翊去吗?” “嗯,这一回就不带你们去了,今岁关中大旱,粮食欠收,出了长安只怕有钱,买粮食都成问题。” 说到粮食问题,杜甫当即又叮嘱了一句。 “这百金之数,拿出来一半,全部换成粮食。剩下一半则放好了,以备不时之需。” 杨氏点点头,表示记下了。 说起粮食欠收,杜甫马上就意识到,长安的粮价很快就会飞涨,如果不早早买下粮食以作储备,否则到了秋冬时节,青黄不接,飞涨之下,只怕百金之数也买不了多少粮食了。 次日一早,杜甫正打算出门到东市去询问粮价,府中唯一的老仆却急吼吼的来报: “昨天来的高御史到了!” “是仲武兄,快请!”话音未落,杜甫又道:“慢着,我亲自去请!” 听说高适一早来访,杜甫就打消了去东市的念头,决定与这位久未见面的好友长谈个一天一夜。 片刻功夫,高适就出现在了杜甫的视野之中。 “仲武兄,一别半载,可还无恙?” 两人见面兴奋非常。高适大踏步进了庭院,同时又唏嘘道:“想不到半载的功夫,这长安城内就已经翻天覆地了!” 高杜二人私下里在一起的时候从不会讳言局势,到了会客厅落座之后,更是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议论了大半个时辰。 比起裴敬在时,杜甫烧了许多顾忌,说话自然就更放得开。他将长安这月余以来经历的事件都原原本本,一五一十的与之讲述,最后又叹息了一声。 “天子如果能早早铲除奸佞,太子又何至于被逼的谋反,秦使君又何至于自请外出?” 高适默然半晌,然后才有些不以为然的回应。 “子美兄此言差矣。于天子而言,谁亲近,谁疏远,心中自有一杆秤。奸佞也好,忠臣也罢,如不为所用便是白费,如能为所用,奸佞和忠臣只怕也没甚区别!” 这番话让杜甫愣怔了一阵,他不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早在昨天,韦济也和他如此说过,虽然言语中颇有出入,但终旨却大致不差。 高适不等杜甫答话,又再说道:“秦使君能够急流勇退,自请外出,实在是以退为进的一招好棋!” 杜甫大为奇怪。 “难道不是被天子逼迫的吗?” 高适摇摇头。 “是也不是。” “这是甚说法?半年不见,仲武兄也学会打哑谜了……” “如果高某所料不差,这位秦使君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在长安这一摊烂泥中,除了白白的蹉跎时间,争权夺利,怕也没机会再做其它……” 高适的揣测很是新颖,这让杜甫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秦晋,也许他一直就没看懂这个年纪轻轻却屡屡一鸣惊人的秦使君。细细思量,高适的说法也很有道理,这正好解释了,秦晋为何在占据优势的时候自请外出。 很明显,高适对秦晋的评价显然不低。 “哥舒老相公这回算错了棋,只怕麻烦不会小……” 高适忽然又提及了远在潼关的哥舒翰。这让杜甫又是一惊。 “哥舒翰?老相公素来忠勇,又手握重兵,他,他能有什么麻烦?” 高适苦笑道:“子美兄太过刚直,看不清这官场的龌龊与险恶。总之,这一关想要平安度过,并不容易。” 室内的气氛有些沉闷,高杜二人就别重逢之后,甚至还没叙旧,就一直在议论着长安现在和将来的局势。 “仲武兄既然在潼关军中屡受排挤,何如趁此机会运作一番,离开哥舒翰的视线。” 在杜甫看来,高适为官多年,颇有能力,但苦于不得志,现在连五品的门槛还没能越过,于是已经有心向秦晋举荐此人。 谁知高适却摇头拒绝了。 “高某奉了老相公之命返京,岂能半路而逃?总要善始善终。” 当世之人,尤其为官者,最重视的就是名声。有时候甚至可以说,名声的大小决定了官职品秩的大小高低。如果高适在此时趁机谋求离去,无异于背弃了哥舒翰的交代,这对他的名声是十分不利的。 “临回长安之前,就已经探明了山东乱军的情形,据说大军已经云集陕州弘农。一场大战怕是在短时间内就要爆发。子美兄随秦使君到冯翊郡去,也不见得安全,早有消息指称,叛军已经攻下了半个河东。” 对此,杜甫并不奇怪,甚至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因此表现十分淡定。这让高适颇感意外。 “难道子美兄早就得知了这个消息?” 要知道,这些消息是高度保密的,甚至连天子对其中内情的知晓都是有限度的。哥舒翰如此严密的封锁消息,并非有意蒙蔽天子与百官,而是不想这些消息对关中民心士气造成不利的影响。 可现在连杜甫都知道了这个消息,那朝中知道的人也一定不会少了。 “为兄也是听秦使君说的,而且秦使君曾反复叮嘱,不得外泄!” ...... 秦晋在裴敬的汇报中得知了杜甫的好友高适由潼关返回长安,考虑到这又是一个他能够叫得出名姓的历史名人,便有心去拜会一番。但人还没等出了军营,卢杞便怒气冲冲的赶来寻他。 “使君,杨国忠那厮不怀好意,摆明了要为难咱们神武军,这口恶气实难咽下。” “卢兄慢慢说,究竟杨国忠又折腾什么幺蛾子了?” 裴敬随口安抚着怒气冲冲的卢杞,秦晋却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之所在。 政事堂一定在神武军所需物资上做了手脚